#百家说史品书季#
1967年,毛主席坐车去参加“五一”劳动节活动,半路上他突然叫来中央警卫团的团长张耀祠说:“车停下,咱们去瞧瞧胡乔木。”
张耀祠没多做停留,立马改了车子的行进方向。但等他赶到胡乔木家时,发现胡家明显空无一人,张耀祠使劲儿敲了好几下门,却始终没人应答。
这时候,胡宅那边围的人越来越多,没办法,毛主席只能叫司机开车走了。
到了第二天,胡乔木才得知毛主席要来看望他的消息,那一刻,他眼泪止不住地流,心里明白,毛主席还没忘记他。
在毛主席身边当了25年秘书的胡乔木,他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?
胡乔木是江苏盐城人,1912年出生,他家在当地很有名望,所以胡乔木一出生,衣食住行就都不用发愁了。
幸运的是,胡乔木是个有上进心的人,虽然他家里很有钱,但他并没有走上公子哥的道路。
小时候,胡乔木特别爱看书学习,有时还会动手写诗。用现在的话说,那时候的胡乔木,真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学霸”。
这个人18岁时考上了清华大学,感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但是,那会儿,胡乔木可能还不知道,他积累的文学功底,最终会让他走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边。
在清华大学念书那会儿,胡乔木迈出了人生很关键的一步,那就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
后来,他又做起了共青团北平西郊区的委书记,还当过共青团北平市委的宣传部长这些职位。
加入革命队伍后,胡乔木热心投入到了北平的学生和工人的爱国活动中,在热闹非凡的人群里,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。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胡乔木不远千里从北平赶到延安,从此踏上了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旅程。
在延安头几年里,胡乔木一直表现得规规矩矩,他先后当过青训班的头儿,还有中共中央青委的委员这些职务。
那时候的胡乔木,对自己的工作总是非常认真努力,一点都不敢马虎大意。
事实证明,老天爷不会亏待每一个拼命付出的人。
1939年5月份,为了庆祝“五四运动”20年,胡乔木用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。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文字,深入分析了中国青年为什么会慢慢接受马克思主义,还讲到了这样做的历史背景和现在的好处。
在文章里,胡乔木清楚地说了,那些试图在年轻人中阻止马列主义的传播,不让年轻人思想进步的人,最后都会以失败告终。
在发表文章那会儿,胡乔木并没多想,毕竟文章里要说的话,都是他打心底里认为对的。
那时候,胡乔木压根儿没想到,自己写的这篇文章,居然会摆在毛主席的办公桌上。
毛主席特别挂念中国的青年,在抗战那会儿,尽管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,但还是会专门抽点儿时间来看报纸。
就是因为这件事情,胡乔木被毛主席给注意到了。
但是,那时候国民党内部正掀起一股“反共热浪”,所以毛主席对胡乔木的认识就突然中断了,他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更紧迫的事务中去。
只要有真本事,早晚会被大家看到的。
1941年,抗战和统一战线工作都渐渐上了轨道,这时候毛主席突然想起了胡乔木,于是就把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给叫来了。
毛主席直接跟王若飞说,前两年他读了胡乔木的文章,觉得胡乔木很有文采,文学基础很好,是个挺棒的秘书人选,所以就打算把胡乔木调到身边来做秘书。
王若飞挺吃惊毛主席竟然这么看重胡乔木,但他也没多想,立马就去了胡乔木家。
这时候的胡乔木家里,到处都是欢声笑语,热闹得很。
那一年,胡乔木娶了他心爱的女人做老婆,王若飞知道后,连忙送上祝福:“我今天来,真是喜上加喜啊。”
胡乔木听了以后一头雾水,王若飞接着说:“毛主席那边人手不够,特意点你的名,让你去当秘书,还得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工作。”
听到这句话,胡乔木愣在了原地,他压根儿没想过,毛主席这位大领袖会亲自点他的名,让他当秘书,这事儿简直太出乎意料了。
胡乔木说:“我以前没做过秘书,现在要是给毛主席当秘书,我怕自己做不好。”
王若飞摇了摇头说:“其实啊,两年前毛主席就已经注意到你了。你还记得不,你在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上写的那篇《青年运动里的思想难题》?毛主席读了后,特别看好你。”
胡乔木绞尽脑汁也没想到,自己写的那篇文章,竟然深深地打动了毛主席的心。
能给大领导做秘书,真的是件很荣耀的事情,所以胡乔木没有拒绝,立刻就收拾妥当,随时准备去见毛主席。
但胡乔木没想到的是,当他真正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时,两人之间感觉竟然有点“生疏”。
那时候,毛主席正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,只是匆匆问了问胡乔木的工作经历,然后就没再吭声。胡乔木心里直打鼓,坐着也不是,走也不是,后来他瞧见毛主席已经完全投入到了工作中,这才趁机悄悄地溜走了。
面对毛主席这般“亲切随和”,胡乔木一下子有点儿懵,不知道该咋办了。
但是,胡乔木很快就整理好了心情。当他第二次去见毛主席时,瞧见毛主席正在校对《六大以来》的文稿,他便走上前去说:“主席,这个让我来干吧。”
毛主席放下笔,转过头瞧瞧胡乔木,乐呵呵地说:“你这任务找得挺对路嘛。”
于是,胡乔木踏上了长达25年给毛主席当秘书的漫长道路。
1941年,苏联和德国打了起来,这时候胡乔木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“差事”。
毛主席对胡乔木说:“你得写一篇有深度的稿子,标题定为《苏联必胜,德国必败》。写的时候,要围绕四点来展开:一是德国打仗没道理,二是德国资源不够用,三是德国法西斯到处树敌,四是德国国内不稳,国际上又孤立无援,而苏联国内团结,国际上还有很多人支持。你现在就开始写,明天得见报。”
胡乔木没想到,自己第一次给自己安排任务,竟然是个这么大的挑战。虽然他感到很惊讶,但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。毕竟,他这么多年的写作功底,这回总算能派上用场了。
过了一个小时后,胡乔木把文章的初步稿子递给了毛主席。
毛主席浏览了一遍后,稍微改动了几下,就递给了《解放日报》。第二天,这篇文章就按照计划发表出来了。
胡乔木心里明白,自己这一关算是过了,因为毛主席既没有夸他,也没说他不好。换句话说,没挨批评,就等于得到了肯定。
这篇文章发表以后,胡乔木的名声就大了起来,慢慢变成了毛主席身边最得力的秘书。
在那之后的很多年,胡乔木一直用笔作为工具,紧跟毛主席的步伐和安排。毛主席对胡乔木的能力也越来越清楚,越来越认可。
胡乔木很有本事,毛主席对他期望很高,他的政治道路也越来越顺畅。到了1956年,他被选为中央书记处的候补书记,那时候他才44岁,就已经是咱们国家最高领导机构里的一员了。
胡乔木的政治生涯越走越宽广,可与此同时,他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机。
人做事总有疏忽的时候,胡乔木虽然政治地位上升了,但他工作上的表现却大不如前。有好几次,毛主席的讲话他都没能好好理解,因此,毛主席对他的批评也渐渐多了起来。
胡乔木干活不太行,好像对政治也不太明白,而且在那段时间,他还惹了毛主席好大一场火。
1958年的时候,陈云有个关于国家经济的想法,他跟胡乔木说了,想让胡乔木转告给毛主席。
胡乔木鼓起勇气,把这个提议给拦住了,没跟毛主席提起这事儿。
第二年,当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后,在一次会上,他严厉地责备了胡乔木:“你怎么能不告诉我呢?你只是个秘书,副主席的话,你有什么资格不向我汇报!”
胡乔木心里有苦,却没法说出来。
后来,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太大,胡乔木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,没办法,他只好向毛主席申请长期病假。
毛泽东主席点头答应了。
其实,从那时候起,毛主席和胡乔木之间的关系就基本上结束了。
1966年,胡乔木在杭州和毛主席见了面,可他没想到,那次见面竟成了他和主席这一生的最后一次相见。
1967年,毛主席在“劳动节”活动上想着见见胡乔木,可因为找错了地方,最后也没能见到他。
第二天,胡乔木听说那事后挺惋惜的。但工作人员跟他说,毛主席今天还会再来。一听这话,胡乔木马上把家里打扫得亮堂堂的,好迎接主席的到来。
但是一直到晚上,毛主席都没来。
很快,胡乔木家里接到了来自中南海的电话。
员工说,毛主席和江青因为这事儿闹得挺不愉快,所以来不了了。但是,主席让他带个话,说他的心意到了。
拿着电话,胡乔木心里五味杂陈,他眼眶泛红地说: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。”
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胡乔木没能再见到毛主席一次。
1976年,毛主席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,这让胡乔木心里特别难过,他一直很遗憾,没能再见到毛主席一面,这成了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儿。